本文刊登於聯合報醫療版93-7-5
夏天的皮膚科門診中,有許多兩腿「紅豆冰」的患者,因為搔癢難耐,甚至連覺都睡不好而來求診。這種慢性、反覆發作的搔癢性丘疹,在醫學上叫做丘疹樣蕁麻疹,好發於2~7歲的小孩,成人病例也有,但是遠比小孩少見。當筆者告知患者家屬,這是節肢動物叮咬的過敏性反應時,常見的質疑是,「既然是蟲咬的,爲什麼我們家只有一個人被咬呢?」,筆者總要耗費不少唇舌來解說其來龍去脈。
丘疹樣蕁麻疹引起的原因,在醫學上也曾經爭論了數十年,主要原因就是,和患者居住在同一地方的嬰兒及成人常常都不受侵犯,也就是臨床上常見的,全家只有一個人有丘疹樣蕁麻疹。在2004年6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會雜誌,有一篇探討節肢動物和皮膚科關係的文章中指出,由於丘疹樣蕁麻疹好發於夏季,尤其常發於社會經濟水準較低的族群,常見於家中有寵物者,患者住院後丘疹樣蕁麻疹就會自然痊癒,以及病理切片的變化,和持續性的昆蟲叮咬反應相同等,使得目前已經確定,丘疹樣蕁麻疹是節肢動物叮咬的過敏性反應。
丘疹樣蕁麻疹的名詞,是在1813年由Bateman提出。在節肢動物叮咬反應中,丘疹樣蕁麻疹是最常見的一種。丘疹樣蕁麻疹的病灶常為多發性、群聚性出現,3~10毫米大,搔癢性、蕁麻疹樣紅色丘疹,有時病灶上面會有水泡形成。最初的病灶是紅色膨疹,接著形成堅硬的褐紅色丘疹。病灶主要在手臂及小腿的伸側等暴露區域,但是身上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,生殖器、肛門周圍、腋下則通常不受侵犯。病灶的極度搔癢,常導致抓破皮、結痂,或是細菌感染引起膿痂疹樣變化。病灶通常比蕁麻疹持久(持續超過24小時),個別疹子大多經過2~10天後消失,之後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澱現象。
昆蟲叮咬有一個特殊現象,就是當丘疹消退後,如果再次的被叮咬,因為免疫反應的關係,可以讓消退的疹子再度搔癢及浮腫起來。這些新長的疹子,及復發的舊疹子,可以使得整個病程反覆發作長達數週至數月之久,有不少的病例每年春夏季節發作,直到冬天消退,如此可持續數年之久。消退後可能留下白色或色素性疤痕。
丘疹樣蕁麻疹是人體對節肢動物叮咬的過敏性反應,所以病患必須先對節肢動物的毒液或唾液中的抗原起敏感作用,也就是先經過叮咬,使得體內的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的抗體。當反覆被叮咬後,就會引起過敏性反應。新生兒因為很少被叮咬,所以也就無法發展出過敏反應,這就是嬰兒很少會有丘疹樣蕁麻疹的原因。另外,實驗證明反覆暴露於抗原(反覆被叮咬),會發生低過敏性現象,也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會逐漸適應這種抗原,不再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。也就是說,共同居住的青少年及成年人,同樣被叮咬後,因為只有暫時性的膨疹,而不會有持續性的丘疹反應,或是根本沒有任何反應(參考附表),所以家長會誤認為只有小孩被咬,甚至懷疑醫師的診斷,都是這個原因所導致。所以說,丘疹樣蕁麻疹的臨床表現,和個人免疫反應有關,和叮咬本身無關。
有多種節肢動物叮咬可以導致丘疹樣蕁麻疹,包括最常見的貓蚤、狗蚤及人蚤叮咬,以及臭蟲叮咬,其他還包括蚊子及多種螨蟲叮咬。流浪貓、狗常是跳蚤的宿主(來源),戶外草地、地下室、儲藏室、空屋等,則是常見被跳蚤叮咬的場所。
在治療上,可給予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,配合塗抹局部類固醇,可以使疹子較快速消失,嚴重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。如有續發細菌感染,則給予口服抗生素治療。此外,確定病因及去除原因最為重要。所以,所有的寵物及居家環境都要消毒,以殺死所有可能的跳蚤或蟲子,常可達到戲劇性的根治。患者出門前最好噴上驅蟲液以預防被叮咬。
蚊蟲叮咬的常見反應:
1、第一次叮咬 |
無反應(例如:嬰兒對蟲咬反應) |
2、反覆叮咬後 |
24小時後出現搔癢性丘疹(發展出過敏性反應) |
3、長期叮咬 |
立即性膨疹+遲發性丘疹(丘疹樣蕁麻疹) |
4、更多的叮咬 |
只有立即性膨疹出現,很快就消了(成人被蚊子叮的反應) |
5、更多的叮咬 |
無任何反應出現(免疫了!) |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p-skin.com.tw/Articles.asp?BlockName=view&AS_ID=197&AC_ID=1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