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 1996年12月18日。大約上午九點,我走進文字工作公司(Wordworks)位於波士頓的總部。

  這家公司是全美一千萬家由女性創立的企業之一。在場的有公司老闆唐娜‧卡本特(Donna Carpenter)和其他三十位女士……加上我。她們開公司,她們寫書,她們的身價加起來(至少)高達數千萬美元,而且還不包括信託基金或配偶的財產。

那天,我恍然大悟

  我來這裡……聽她們說。我很認真地聽,而且感到震撼。

  我的人生如果沒有因此轉了九十度,至少也轉了六十五度。我聆聽這些女強人冷靜地訴說她們被人輕視、遭受冷落、貶為花瓶的故事。這樣對待她們的人是:銀行家、銀行與投資顧問;醫生與醫護人員;汽車業務員與汽車經銷商;飯店的職員、服務生與經理;航空公司的服務人員與經理;拍賣會主持人;電腦業務員。

  我對別人一向能「感同身受」,我「搞得清楚狀況」。1989年,我參加了華府的支持墮胎合法化大遊行;我上完廁所後,會把馬桶座放下來;我自己洗衣服(我甚至會注意洗衣精是否快用完了,而且我買的是環保補充包)。

 但是,在那短短三個小時裡,我才明白我根本就搞不清楚狀況。

  雖然我心不甘情不願,我還是承認這點。我當時還不知道自己搞不清楚狀況(事實上,是完全沒進入狀況!)因此,這幾年來我悔罪思過,努力想「搞清楚狀況」(理智面上我做得還不錯,但是情感層次完全不行),接著我開始大力鼓吹許多事情。

 我不是在鼓吹「女權」,這方面有很多人做得比我還要好,他們也努力不輟。我只是鼓吹商機。如果銀行家、汽車製造商、飯店業者與醫療業者能「搞清楚狀況」,著手研發女性想要的產品,並以女性喜愛的方式(至少不是冒犯女性的方式),提供她們想要的商品與服務,這個商機的價值光在美國就高達數兆美元。

做做數學題:買主是女性

  如果女性市場無利可圖,這些市場現象可能還說得過去。但是這根本說不通,這些事完全沒有道理。因為,不論是採購商業用品還是家庭用品,女性幾乎是唯一或主要的決策者。以下是我過去幾年看到的研究數字:不論是哪個產品類別,女性是採購絕大多數消費品的主要決策者。請看:
*所有消費品:83%
* 家居用品:94%
* 度假:92%
* 新居:91%
* DIY(「家居修繕」):80%
* 家電:51%
* 汽車:60%(在汽車這項,女性對另外30%的消費決策有顯著的影響力,因此她們的真實影響力指數是90%。)

  服務業的情況也相仿。請看:
* 銀行新開戶:89%是由女性決定。
* 醫療:80%是由女性決定,而且她們負擔大約三分之二的費用。

  這還不止。美國有三分之二的職業婦女以及超過五成的已婚職業婦女,工作所得超過家庭收入的50%。在美國,80%的支票是由女人簽發,61%的帳單是由女人付款,而女性也持有53%的股票。女性輕而易舉就能帶動共同基金熱潮。

  美國女性占總人口的43%,她們的身價在五十萬美元以上;這些女性對75%的財務決策有顯著的影響力,而且其中29%的財務決策對她們而言,根本不算什麼難題。

  還有:1970年到1998年間,男性所得的中位數只成長0.6%,而女性所得的中位數卻成長了63%。(老天爺!)

  還有:2000年的第一季,使用網路的女性比男性還要多;十個網路新鮮人就有六個是女性;上網的女性中,有83%是家庭醫療、財務與教育的主要決策者。(失敗的網路零售公司,可全都是喜歡虛張聲勢的男性所設立的。)

  我深信,男人和女人是……不一樣的。

  不論在個人層次還是家庭領域,上述都與女性(重要)的「採購員」角色有關。企業與公家機關的專業採購人員大多是女性,超過五成的採購經理與採購專員也是女性。而女性占多數的人力資源部門,也成為女性展現「商業購買力」的領域,她們有權決定公司員工福利(只是舉個例子)。另外,看管企業荷包的企業行政人員也有五成以上是女性。

  基於上述事實,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:美國的女性經濟市場,金額超過一半的國民生產毛額,也就是說,女性市場大約值五兆美元。因此,有人打趣說,全球經濟體排名應該是:
*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:美國男性。
*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:日本。
* 全球第一大經濟體:美國女性。

做做數學題:千萬女性大遊行

  想聽女性真正的怒吼嗎?過去,女性在企業的玻璃天花板下不得不低頭,現在,女性幾乎是異口同聲,發出怒吼:去死吧。

  當然,《財富》五百大企業中,有愈來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女性執行長,例如惠普的菲奧莉娜、全錄的安妮‧麥卡伊(Anne Mulcahy) 或是eBay的惠特曼。但是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全美1,010萬家由女性創立的企業。這些企業所雇用的員工總數是2,750萬人(相當於美國四分之一的就業人口)。事實上,這些企業在美國本土的員工人數,比「大名鼎鼎」的《財富》五百大企業全球員工還要多。

 女性所創立的企業,營收總額至少達三點五兆美元。說得具體一點,這些企業的營收超過德國的國民生產毛額!(嘖!)

  我注意這些已經好幾年,如果你也和我一樣,開始關心「女性議題」,結果會讓你目瞪口呆。目瞪口呆──接著怒不可遏。你會「怒不可遏」,因為:不論於公於私,女性的採購金額超過一半的美國經濟支出,但是:
金融服務公司……搞不清楚狀況。
醫療服務公司……搞不清楚狀況。
飯店服務業者……搞不清楚狀況。
電腦公司……搞不清楚狀況。
汽車公司……搞不清楚狀況。
家居用品公司(!)……也搞不清楚狀況。
沒有一家公司搞得清楚狀況(唉,至少看起來是如此)。

跨越男女差異的鴻溝

  我深信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。我也深信,男人和女人是——不一樣的。男女迥然不同。在我的老本行(追求卓越企業)中,這些根本差異深深影響我們創造並傳遞產品、服務和經驗的方式。

  想一想哈佛心理學家卡羅‧吉利根(Carol Gilligan)在《不同的語音》(In a Different Voice,心理出版社)一書中的經典研究。她這本傑出而嚴謹的著作可以摘要如下:
* 男性想擺脫權威與家庭;女性想和權威與家庭建立關係。*
* 男性以自我為中心;女性以他人為中心。
* 男性是權利導向;女性是責任導向。

  瑪莎‧巴蕾塔(Martha Barletta)的《女性行銷》(Marketing to Women,藍鯨出版社)一書呼應了吉利根的論點:
* 男性以「個人觀點」看事情(「核心單位是『我』」);女性則以「團體觀點」看事情(「核心單位是『我們』」)。
* 男性以「自立自強」為傲;女性以「團體成就」為傲。

  巴蕾塔的發現顯示,這些差異根深蒂固:
* 視覺:男性會把注意力放在某個焦點。女性則放在周邊事物。
* 聽覺:女性能夠忍受的噪音範圍比男性高一倍。
* 嗅覺:女性敏感。男性,相對不敏感。
* 觸覺:最敏感的男性比最不敏感的女性還要不敏感(這一點都不誇張)。
* 人際需求:三天大的嬰兒,女嬰的目光接觸次數是男嬰的兩倍。

  身兼小說家與《紐約時報》前專欄作家的安娜‧昆德蘭(Anna Quindlen)曾說:「在我與我的女性朋友談過話後,我唯一真正了解的是我自己,以及我真實的思緒與感覺。沒有這群朋友的日子,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台在空房間播放的收音機。」

 每當我和聽眾(包括成千上萬的男性)分享這段話,我都會問他們:「你想得出有哪個男人曾經說過同樣的話嗎?」

 我們都同意:不可能!

  這裡隱含的訊息是:我們不是略遜一籌,我們也沒有高人一等,我們只是不一樣。而男女差異對企業策略影響深遠。勢必如此。

女性為什麼買東西

  拜託,千萬不要只是覺得這些性別差異「很有趣」(雖然它們的確很有趣)。 拜託。

  你要想一想性別差異對產品研發與行銷策略的每一個環節,有哪些,或是勢必造成哪些(根本的)影響。

  男女大不同,所以女性買東西的原因自然也和男性不同。這些差異對產品的研發、定位、行銷、通路與服務的實質影響——價值上兆美元。

  英國紅木出版社(Redwood Publications)〔它出版發行量極大的企業雜誌,如博姿藥妝(Boots)和富豪汽車(Volvo)〕的編輯總監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,要如何打造吸引男性讀者或/和女性讀者的故事:男性「需要」(需要!)「列表、比較、排名」;女性想讀「連貫的敘述」。

  巴蕾塔也支持這個觀點,她從研究中觀察到,女性較注意「內容」與「整體」。她提到,讀故事時,「男性先看標題」(「夫人,我只要事實」),而「女性先讀內容」。她也提到,「主動消費」時,男性會研究與產品相關的「事實與數字」,女性則會「徵詢很多人的意見」。

  趨勢觀察家費絲‧波普康在《新爆米花報告》(Clicking,時報出版)中也提出類似的觀點:「男性與女性的溝通方式不同,購買東西的原因也不同。男性只想完成交易;女性則想建立關係。女性無論走到哪裡,都在建立關係。」

  消費者行為就屬帕克‧安德席爾(Paco Underhill)的研究最為透徹。看看這段摘自《花錢有理》(Why We Buy,時報出版社)的描述:「男人似乎總是少根筋。他們總是在商店內快步穿梭,較少花時間瀏覽,通常也不喜歡問別人東西在哪裡。你會看到某位男士急急穿越店面,直達目標商品區,拿起一件東西,一下子就決定買了。對男人來說,忽略標價幾乎是男性氣概的同義詞。」

  茱迪絲‧丁莉(Judith Tingley)在《兩性大和解:與異性成功溝通祕訣》(Gendersell: How to Sell to the Opposite Sex,時報出版社)中檢視女性對男性推銷員的看法。女性認為男性推銷員「具備技術知識」,「表現果決」,「直接切入重點」。但是她們也認為他們「急躁」、「瞧不起人」,而且「對女性需求不敏銳」。IBM致力於女性企業主行銷(回想一下,光在美國就有一千萬人),他們也點出男女在購買原因上的差異。

  IBM的羅賓‧史坦堡(Robin Sternbergh)在仔細研究後,發現結果「令人難以置信」。她發現,男性與女性以「不同的標準」購買電腦。男性對技術規格非常執著;女性則比較注重與銷售商之間的關係。男性的採購方式沒有什麼「不妥」,只是男性是採購人口的少數,而幾乎所有零售商場都是由男性設計師針對男性消費者設計的,這是既成事實。汽車經銷站、家電用品行、銀行、DIY商店、醫師看診室都是如此。

女性「利基」已經落伍

 爆米花觀點:女性是參與者

  讀讀《爆米花報告》這本書,最好是把它背起來。該書作者是趨勢觀察家波普康以及她的創意總監瑪瑞格得(波普康是我的朋友,她也參加了1996年波士頓那場改變我一生的會議)。

  書中闡述了八個吸引女性顧客的重要觀念。為了讓你對該書有些概念,我只提其中一個(當然,我非常希望能引發你對這本書的興趣)。金律:讓女性顧客彼此互動,她們便能和品牌建立關係。「女性在早期便展現人際互動的傾向,」兩位作者寫道:「當母親問孩子,『今天在學校怎麼樣?』女孩通常會詳述每件事的細節,男孩大概只會吐出兩個字,『還好』。」當我在研討會上用一張投影片播出這段話,描述男女在人際互動傾向上根本的差異時,我都會問聽眾:「有人不同意該書的描述嗎?」我期待有人會反駁我,但是從來就沒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。

  波普康與瑪瑞格得針對這八大「金律」向企業獻策。以人際互動傾向為例:「如果埃克森美孚石油或是殼牌石油善用他們的信用卡資料庫,幫助通勤的職業婦女挑選共乘夥伴,那會是什麼情況?」「如果美國運通在網路與真實世界舉辦活動,幫助身懷一技之長的空巢期婦女重回職場,那會是什麼情況?」的確,如果企業真這麼做的話,事情會怎麼樣呢?更重要的是:他們到底為什麼不做?(這裡有上兆美元的商機。)

  以上說穿了,套句波普康與瑪瑞格得的話:「女性不只買名牌,她們想成為名牌的一部分。」要「掌握」女性市場,你不能只是到一家派對用品店,買一千個汽球,充飽氦氣,施放到天空中,然後宣布某某公司「女性之年」今天起跑。

  我們的正事是(別搞錯了)——改造整體企業。不管是招募、聘雇、升遷、行銷、企業流程、產品研發,還是組織架構、品牌經營、公司策略、企業文化、領導力,所有環節都要改造。

  巴蕾塔一定會同意我的說法。在《女性行銷》一書的最後一章,她提出「對執行長的叮嚀」。以下是她的要點:
1. 女性不是「利基」。所以,請把女性市場從「特殊市場」中剔除。
2. 競爭正打得火熱:耐吉、諾基亞、渥亞銀行(Wachovia)、福特汽車、哈雷機車、傑羅車廠、嘉信理財、花旗集團、安泰集團(Aetna)都趕來參一腳。
3. 如果你只想「淺嚐即止」,又怎麼能期待市場端出大餐?
4. 打破企業內部高牆。企業整體一定要為這個龐大的商機做好準備。
5. 一旦得到她,就不要讓她溜走。女性難以說服,可是一旦你說服她,她就一輩子對你忠誠(男性恰恰相反!)
6. 女性是長期利多!這才是主戰場。…本文摘自《重新想像!》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ulia 的頭像
    Julia

    Julia的部落格

   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